最近公司正在大张旗鼓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。要在各个部门建立质量管理部。这很好,可惜的是,他们的做法是沿着反科学的道路在跑。公司那些yes-man也不提醒一下上司。
在制造业,质量管理可以在每道工序结束时和最后出厂之前,由检验员检验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质量。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,更不能出厂。不过,就连在制造业,这都已经是很古老过时的品质保证方法了。
在软件业,最早也采取这种方法,可惜很快就发现行不通。为什么呢?有两个原因,第一,品质检查的成本很高,耗时很长。对于软件产品来说,你几乎要和项目组检验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更长才能检验出它的质量好坏。不像制造业,拿出一个零件,用仪器测量一下立马知道尺寸在不在公差范围等等。第二,检验水平低,因为作为检验员,你根本没有项目组成员已有的先验知识,你的检验,还达不到项目组自查的水平,奢谈什么品质保障呢?
这就是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质量保证的区别。有形产品的质量保证通常比较简单,而无形产品的质量保证则比较困难。
当然啦,困难也是相对的,不同水平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。这就好比,检查孩子作业,你要是不自己做一遍,你怎么知道对错呢?要是小学生的家庭作业,当家长的可以在孩子做完以后随便扫两眼来保证品质,也就是说,可以采取制造业的品质管理方法;可是对于大学生的高等数学作业,再用这种方法就有点儿累了。要是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检查的话,那家长累死也保障不了品质。
软件产品属于什么水平呢?俺认为至少相当于高等数学水平。那,对于软件业的品质保障怎么做呢?这就要检查项目组的“过程”(process——最初把process翻译成过程的那个人应该枪毙,真是不信不达不雅,还造成混乱。把project翻译成“工程”的人,与此同罪)。也就是,制造软件的过程,让项目组认认真真地去做。以此作为保证品质的手段。
这就好比,要保证孩子作业的质量,你可以白天让孩子好好预习、好好上课,然后再复习;晚上在做作业的时候,让他关掉电视,静下心来,先审题,再分析,然后再做,做完以后再检查三遍。这样,家长就是不验算,也可以保证作业的水平。——这就是现代(其实,早就不新鲜了)品质管理的思路,即管理过程,以保证过程的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。
可惜,这么浅显的道理,公司领导并不懂。于是一声令下,要建立最后产品出厂前的检验机制。而且,要像工厂的自动化流水线那样,在制造的过程中,每个部件都进行质量检验,随时剔除不合格品(要是真实现了,那成本比现在翻3、4倍都不止。不过,也不可能实现)。最近俺们部就在搞这件事情。当然,俺由于水平不高,没有让俺参与,只让俺旁听。
下面这些人,有些人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,可惜,作为yes-man,他们就是领导指到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。看着一帮人马努力在领导不切实际的幻想,不,应该说妄想和现实中寻找交集,感觉,唉,可悲更可怕啊。
0 件のコメント:
コメントを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