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曜日, 6月 18, 2010

日本为啥出不了苹果

昨天课长交给俺一项任务:整理一个checklist——这正是俺做的部门行动计划里面的一项。看来只要俺说的是对的,不采纳都不行啊。
不过,在做之前,首先让俺做一个计划。
俺想,做checklist,就已经是最基本的任务了,没有办法再细分成子任务,然后做WBS(工作分解结构WBS=Work Breakdown Structure)。所以就说,这周呢,先调研,下周开始做。下周末出结果。
结果,俺们课长说,这样的计划不行。
比如,调研,都调查什么?具体内容要写上。看资料,要指出来从第几页看到第几页。平均每页看多少分钟,这样,一共看多长时间要计算出来。俺忍住了没问,喝水上厕所时间要不要算?上厕所,大多长时间,小多长时间要不要预估一下?:D
然后,课长又指着下周的计划,你做这个checklist,大概有多少项?每一项写下来要几分钟,这样,就可以算出来要多长时间了。这次俺忍不住了,俺说,这个以前从没人做过,而且,课长您连个方向都定不下来,俺要是能看出来一共有几项,而且能算出来每项要多长时间,那不就奇怪了吗?而且,这不是制造是创造,这能那么精确地预先做计划吗?
课长在那里说了10分钟,虽然没有说出道理,但是还是得按照他说的做。俺发现日本人的「言い回し」水平很高,可能是长年素质教育结的硕果。变几种说法,把自己的想法翻来覆去重复来重复去。最后俺只好投降,答应他,做一个“毫无根据,绝不准确的”精确预估,然后写一个详细计划,精确到分。
最后,花了一天做了这样一个计划。当然了,实际执行的时候,绝对不会按照这个计划来干的,顶多做一个参考。实际还是这个礼拜调研,下个礼拜开始行动,然后周末之前(争取)做出来。——和俺的计划一模一样,只不过多花了一天做计划。
其实不是课长故意难为俺,他们的工作方式就是这样的。现场编程人员,要求计划精确到15分钟。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时间也要记录,精确到分。
这人不是机器,设计编程更不像老母鸡下蛋,一天一个两天两个,一个月30个。用这种方法管理,员工能有积极性创造性才怪呢。这就像要求一个作家,一分钟写20个字,一天写20x60x8=9600字,10.41 天写一部10万字的长篇一样的荒诞可笑。
可是,整个公司在认认真真地执行这种制度。——恐怕俺们公司不是特例,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IT业的管理水平。这些都是从制造业吸取的宝贵经验。
俺总在想,日本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,为啥出不了像苹果,google那样的有创造力的公司呢?
差不多7、8年前,俺买了sony公司的这样一台笔记本。
看着有点儿眼熟是不是?对了,是不是有点儿像这个,一个月就卖出200万台的iPad?
为什么这么多年,就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一个iPad那样的产品?
iPad有什么技术是日本公司没有掌握的吗?回答是没有,它的技术及其普通。日本企业缺少的是制品背后的idea。你想想,如果让你调查m天,然后思考n 天,每天思考k个小时,然后在耗费了(m+n)×k个“人时”以后,最后成果是拿出一个设计来。如果能设计好,你的奖金就可以拿100%,明年就加一点点工资;如果失败了就是没完成任务,奖金减半,工资不升。
你想,你是循规蹈矩,设计一个VAIO啊,还是设计iPad?这就是日本IT界的管理模式。也是永远出不了苹果那样公司的原因。
没有鼓励创新的环境,你只要循规蹈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行了。这当然,在制造业会是很好很成功的管理方法,可是放到追求创新创造的IT业界,就只能是笑料了。

2 件のコメント:

匿名 さんのコメント...

还有日本人少了点老美那种玩心,其实Mac就像老美的全民性格,极其单纯。

lhw さんのコメント...

还有办公室的氛围。美国人工作就像玩儿似的,办公室轻松活泼,你可以端一杯咖啡到处串门,领导不会翻你白眼。日本人工作就跟工作似的,办公室静悄悄鸦雀无声,每个人都在“像”在努力工作似的。其实,很多有意思的“火花”就是在串门儿中迸出来的。